英國威廉王子的妻子凱特常用的這些Emojis🙇🏻♀️💨🥒🤮👾🤬👭🍍,引來一陣熱議,其實無論是皇室或是普羅大眾,這些趣怪的公仔已經成為大家不可或缺的「文字」了。
Source: unsplash@Lidya Nada
Emoji前傳🕵️♂️
從前,人們是用鍵盤字及標點符號拼湊成「顏文字」(Emoticon)來為句子表達情緒或語氣的
🙂
雖然今日Emoji已經取代了顏文字,但鐵粉們還大有人在,還把顏文字發展得出神入化:
再不只有簡單的笑 (^v^)
還會滴汗 (☍﹏⁰)。
傻了眼 (⊙_⊙)
當然還少不了O嘴 w(°o°)w
Source: unsplash@Denis Cherkashin
元祖Emoji的誕生地🏯
是日本人的DNA嗎?漫畫、動畫等用圖像來表達訊息是他們的強項,而介面設計師栗田穰崇在1999年為電話和傳呼機首發的176個12×12像素單色圖案,從此便開展了Emoji的世界,就連美國著名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也把這些第一代的Emojis納入館藏。
“Emoji”這個名字也是來自日文えもじ,意即「繪文字」,“emo”與「情緒」的英文字“emotion”吻合只是個巧合而已。
其後蘋果公司在2011年把Emoji加入鍵盤字庫,其後Android也採用了。負責統一各電腦系統文字編碼的Unicode Consortium,就像聯合國一樣每年開會去議訂新增甚麼Emojis。
更多編輯推薦
- 【春夏出走必備】丹麥鞋履品牌 ECCO 推出 2023 年春夏全新系列休閒運動鞋款
- 【情人節系列】Marks & Spencer 情人節特別版造型朱古力限定粉紅服飾及內衣甜蜜登場,締結每個浪漫時刻!
- 【最強防疫護理】JcoNAT原生除菌液 香港製造成份符合美國EPA食品級消毒劑認可!產品2秒殺菌99%,大人小朋友可安全用!
Source: unsplash@Lidya Nada
「我明白」VS「我明白😊」 — 語調大不同
單以文字表達「我明白」,冷冷的,可能是樂意接受對方的意見,也可能是十萬個不情願,在句末添上表情符號就不會誤會了。
除了用於通訊外,Emoji在社交媒體有吸睛和引起讀者反應的效果,是以一些傳銷機構建議企業出post加入Emoji,來增加與讀者互動的機會。
Source: unsplash@Domingo Alvarez E
🦠 + 🛒 = 2020年
Emojipedia對比2019與2020年在Twitter上的六億五千萬條訊息,撇除當年新增的圖像以外,使用率增長最高的兩個圖案🦠和🛒皆與新冠肺炎有關。隨着疫苗接種開始普及,💉會不會是下一個高增長的Emoji?
2020年用量最大跌幅的Emoji當然少不了✈️,還有與運動和體育比賽有關的⚽️ 、 ⚾️ 和 🏀!
而根據Twitter自己的統計,去年用得最多的Emoji依然是長青的人面情緒符號,可見人們主要以Emoji來表達心情和加重語氣。
Source: unsplash@Sincerely Media
在東🍜西🍔方最受歡迎的Emojis
Emojis在亞洲和西方的使用情況會有不同嗎?
早前就有學者嘗試找出那一些Emojis在中國與日本最廣為人用,對比英、美和加拿大。研究的資料來自這些地方九百多萬用戶分別在Twitter和微博發出過億的訊息:
這些Emojis會否也是大家最常用的呢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