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事不順,壓力就積聚下來。怎樣減壓?原來食物是煩惱人的好朋友,因為它帶來滿足的感覺,但是依賴食物又會引發很多健康問題,要學懂從適量進食才能真正達到正確的減壓效果!
當人根本不肚餓卻因為被情緒帶動而進食時,習慣下來就變成依賴食物去舒緩情緒,最終影響健康和變得肥胖。專家就有以下控制食慾的方法,幫助大家走出被情緒操控的進食習慣。
失戀、經濟問題、甚至是無聊,都可以是情緒性進食的根源
日常生活、人際關係、失業、病痛、生命失焦或者是覺得沉悶和孤獨等等,都會產生負面情緒。若非刻意檢視自己,實在未必能夠察覺這些問題都在長伴着我們的壓力。

情緒性進食是生理和心理反應
心理上,吃東西有如追劇、打機等有麻痹效用,讓人暫時不用感到壓力。 但原來生理上也有原因,令人在長期受壓時渴求進食。
哈佛醫學院指出短暫的壓力會令身體釋出腎上腺素,遏止包括「食慾」等功能,集中資源去作出戰鬥或逃跑反應(Fight-or-flight response)。但當壓力變得長久時,身體卻會分泌令人增加食慾的皮質醇。
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對受困於負面情緒的人就特別吸引,碳水化合物和甜食會刺激腦袋負責感應愉悅的區域,糖分亦會影響多巴胺分泌,令人感到滿足,可是食不恰當卻有損健康。

情緒性進食是受情緒牽動的食慾,不是因為肚餓而進食
悶悶不樂時拉開辦公桌櫃桶拿出喜愛的零食,失意時在家捧着整盒雪糕就吃,食物的確能夠安慰我們,但如果壓力繼續存在,我們可能就會慣性的吃下去。放縱之後那內疚感掉過頭來形成更大的壓力,結果又要食得更加多去減壓,惡性循環就是這樣煉成的了。

怎樣改善情緒性進食?
美國的梅奥醫學中心 ( Mayo Clinic ) 建議,能夠積極解決壓力的源頭問題固然好,但如果壓力揮之不去,我們也可以採用深呼吸、瑜伽或冥想等健康的方法去減壓。
無論是明顯的壓力,或是生活閒着沒事做的暗湧情緒,當覓食的意欲來臨時,可以做一些幫助自己移離對食物注意的活動,例如與朋友短訊閒聊、往窗外看、收看視頻、與寵物親近,或者出外走走等,也有專家提議喝一杯清水來沖淡找食物的意欲。
梅奥亦指出自責只會增添壓力,所以偶有一次不能抗拒嗜食的心魔,破戒後請接納自己,明天繼續努力便好。若感到困擾,也可找心理專家幫助解決問題。